走进公司制作车间,机器飞转、工人忙碌;穿行在项目建设现场,车辆往来、焊花飞溅;招商战场上,延链强链、捷报频传……沙溪春潮涌动,三元城乡大地企业复工复产,一派忙碌生产景象。
工业兴则经济兴。三元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紧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,坚持走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双轮驱动路子,重点培育稀土和新能源材料、氟硅材料、生物医药三大产业,加快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工业总量逐步扩大,产业体系持续优化,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,新兴动能不断迸发,在新起点上谱写出高水平发展的新篇章。
三元因工业崛起,机械制造产业历史悠远长久。“辉煌”牌连铸机、“鸣鹤”牌汽车缸套等国家、福建省“高品质的产品”和“著名商标”,老三明耳熟能详。
机械制造作为传统产业,如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,是三元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。
3月25日,走进三明毅君机械铸造有限公司精加工生产线,工人们正在打磨大型挖掘机铸造件,车间地面干净整洁,生产的全部过程听不到金属加工发出的刺耳声响。
“这些毛坯铸造件经过精加工后,可以直接组装使用,产品附加值提高了。”毅君铸造厂长黄志达介绍说,从粗加工到精车一刀,看似只增加了一个环节,背后是毅君铸造对技术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。
黄志达1993年进入毅君铸造,从学徒到厂长,不仅见证了公司发展壮大,也在参与技术创新中收获人生。他说,毅君铸造先后与国内外院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紧跟国际主流高端铸造技术发展步伐,公司铸造技术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。
创新无止境。去年,公司建成大型工业NDT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平台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将福建省RT检验测试能力由现有厚度50厘米提升到300厘米,产品质量迈上新台阶,为实现用户对产品特殊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坚持走自主创新路子,心无旁骛做主业,毅君铸造80%以上产品出口欧美市场,为德国西门子、瑞典山特维克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关键零部件提供配套,在国际铸造业舞台擦亮三明工业名片,年产值从不足千万元增长至近亿元。
毅君铸造是三元区机械制造产业通过持续创新,加快产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生动注脚。三元区机械制造立足产业特点,有坚守有舍弃,稳步推进新技术、新工艺改革,用科学技术创新活水浇灌传统产业之花,机械制造产业历经数十载,依旧活力四射、蓬勃向前。
走进三元区溪口汇华工业园,福建汇华集团东南汽车缸套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声隆隆。作为专门干汽车缸套研发、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高新制造企业,历经20多年风雨,汇华缸套拥有9项专利技术,气缸套销量排名全国缸套行业前五。
“全区共有机械制造规上企业54家,不仅具备机械全产业链服务优势,而且铸锻成型、机械加工、超精密加工、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、工业零部件等产业走在全省前列。”三元区工信与商务局副局长赖朝辉说。
和机械制造产业一样,食品加工产业是三元区“3+2”产业布局中,加快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又一发力点。
三元区白蒙畲工业区四周青山环绕,沿着园区公路进入半山腰,眼前一排排厂房沿山势排列,这里就是名佑(福建)食品有限公司。
秉持“一头猪只选7%好肉做培根”理念,名佑食品注重低温西式肉制品研发技术创新,精心培育“名佑”牌培根主打产品,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,目前销售占全国市场占有率20%左右,成为全国较大低温西式肉制品培根制造商,是培根国家标准、熏煮火腿国家标准制定单位。
培育品牌,做大做强企业。名佑食品以生产加工培根肉为主,先后引进香肠、果蔬加工、拌菜加工三条生产线,拥有“名佑”“阿发伯”“厦南味”等注册商标和品牌,50余种产品走进消费者的厨房、餐桌。
创新是公司发展的不竭动力。名佑食品承担了国家星火项目和福建省科技厅区域科技重点项目,先后研发30多种新产品,组合培根等新产品已获得国家多项发明专利证书。同时,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,农林种植、生猪养殖、肉制品研发、深加工、冷藏运输、市场营销等业务持续拓展。
作为三元区食品加工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名佑食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发展路子,为全区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。目前,三元区正按照产品多元化、品牌特色化思路,打造绿色食品产业体系,加快肉制品、笋制品等食品加工公司提质增效。
创新驱动,龙头引领,三元区传统产业“老树”开出“新枝”。去年,机械制造业实现产值176.8亿元,比增11.5%;食品加工行业实现产值52.9亿元,比增1.7%。
3月25日,在三元区黄砂新材料产业园一处项目施工现场,挖掘机正在作业,渣土车来回穿梭。“这是美国AMG项目现场,占地60亩,目前已完成外资注册、土地红线和项目初审。”赖朝辉说。
美国AMG项目落户黄砂新材料产业园后,三元区氟化工产业链条再次延伸,故事的起点是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。
走进福建三农,400多亩的厂区内设备林立、管线纵横,现代化的花园式工厂赫然眼前,这是一家集产、学、研、销售为一体的氟化工高新技术企业,填补了我省含氟高分子聚合物空白。
“氢氟酸是公司的副产品,金氟科技落户园区之前,我们都是对外销售。”福建三农总工程师徐美燚说。
产业互补,优势提升。“福建三农生产中产生的氢氟酸纯度只有12%,对他们来说是废品,但对我们来说却是生产原料。”福建三明金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左立勇说,公司之所以选择黄砂新材料产业园,原因之一就是和福建三农形成产业配套。
金氟科技和福建三农是邻居,生产原料就在身边,节省了运输、原料库存等成本。“我们生产无机氟,福建三农生产有机氟,不仅形成产业链互补,我们的产品五氟化碘也是他们的原料。”左立勇说。
走进金氟科技一车间,工人们正在生产线忙碌。“我们生产的氟钛酸钾、氟硼酸钾就是给AMG项目配套,作为他们的生产原料。”左立勇说。
福建三农引来金氟科技,后者又吸引了美国AMG项目,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:上海晶鸿化工集团特种氟橡胶项目毗邻福建三农,生产原料从福建三农用管道连接输送,目前已划出60亩红线图,完成项目初审;金氟科技和日本一家公司达成合作意向,进行新的产业配套……随着氟化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,黄砂新材料产业园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。
补链延链,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。3月20日,福建三化元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电子级氟化氢一期项目试生产。“项目投产后,公司要往下游延伸产业链,深加工含氟精细化学品、高端氟盐系列等产品。”元福新材料技术管理员郭金森说。
和元福新材料一样,福建省三明市盛达化工有限公司也通过拉长链条,自己进行产业配套。“之前公司生产硫酸、白炭黑,水玻璃生产线投产后,我们建成福建省内最大的白炭黑配套产业链项目。”盛达化工董事长萧祥梅说。
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,三元区不遗余力:厦钨新能源钴酸锂电池材料生产技术领先,全国市场产品占有率28%,产销量排名全国第一;作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县(区),三元区鼓励企业建设专业园区,链接上下游产品,形成产业集聚,汇天药业、融合药业等一批企业已形成拳头产品。
精心培育,新能源材料、氟硅材料、生物医药三足鼎立,新兴起的产业之树茁壮成长。去年,三元区稀土和新能源行业实现产值41.9亿元,比增6.4%;氟硅新材料行业实现产值17.3亿元,比增8.9%;生物医药行业实现产值18.7亿元,比增11.5%。
高质量发展,根基在实体,支撑在产业。如何让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并驾齐驱,走出一条适合三元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子?
2月11日,厦钨新能源正式复工,2月24日,除了检修岗位,公司全员到岗,实现满负荷生产。
“公司复工复产速度快,得益于政府部门和园区工作人员的精细服务。”厦钨新能源人力资源部经理黄清景说,只要公司能享受的优惠政策,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和企业对接,今年仅稳岗补贴、社保减免公司就可受益80万元。
坚持优惠与贡献对等原则,三元区精准制定“一企一策”,常态化开展“访企业、解难题、促‘六稳’”行动,认真落实园区资产按揭贷款、融资担保“白名单”制度,用好“e三明”政企直通平台,及时帮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。
三元区以“产业聚焦、功能聚集、要素聚合”为导向,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层次地融合,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横向扩围、纵向延伸,向产业链中缺失的高的附加价值环节精准发力,推动“3+2”主导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。
福建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——福建吉兴竹业,立足我市毛竹资源优势,使用先进工艺,年生产具有高密度、强耐腐、强耐久性竹制产品2万立方米,大范围的应用于户外栈道、地面、墙面、格栅、园林景观等场所。目前,企业每年消耗毛竹百万根以上,产品每立方米身价达万元。
“这是公司新建成的竹制品装配式建筑生产线,设备已经安装好,计划6月份投产。”吉兴竹业厂长孙以法指着一幢新建成的厂房说。
龙头舞动产业兴。三元区着力发挥“3+2”主导产业龙头带动作用,厦钨新能源、福建三农、汇天药业等一批支柱企业加快发展壮大,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。去年,全区工业总产值近500亿元,工业增值税纳税增速56.37%,位列全市第一,工业用电增速位列全市第二。
项目提速,服务提升,干部提振。抓实体经济的浓厚氛围,抓产业的强大定力,抓创新创业创造的务实举措,既是三元取得亮眼成绩的最终的原因,也是推动全区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。
千帆竞发春潮涌,百舸争流正逢时。面对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张新答卷,三元区正奋力争先,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亮眼的成绩单。